首页 > 诗文 > 苏轼的诗 > 花影

花影

[宋代]:苏轼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却教一作:又教)

花影译文及注释

译文

亭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几次叫仆人去清扫都扫不掉。

傍晚太阳下山花影刚刚消失,可是月亮升起,花影又重重叠叠出现了。

注释

重重迭迭:形容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很浓厚。

瑶台:华贵的亭台。

几度:几次。

童:男仆。这两句说,亭台上的花影太厚了,几次叫仆人扫都扫不掉。

收拾去:指日落时花影消失,好像被太阳收拾走了。

教:让。

送将来:指花影重新在月光下出现,好像是月亮送来的。将,语气助词,用于动词之后。这两句说,太阳落了,花影刚刚消失,明月升起,它又随着月光出现了。

参考资料:

1、楠浦主编 .《中学生古典诗词600篇 》 :沈阳出版社,2008年:197页

花影创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创作于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在王安石第二次出任宰相后,苏轼创作的一首诗。该诗表面上写花影,实际上是影射王安石,对王安石新政的不满。

参考资料:

1、王文蔚.《东坡轶事撷趣 》:兰州大学出版社, 1998:52页

花影鉴赏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借吟咏花影,抒发了自己想要有所作为,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全诗自始至终着眼于一个“变”字,写光的变化,写花影的变化,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感情变化。

  这首诗自始至终着眼于一个“变”字,写影的变化中表现出光的变化,写光的变化中表现出影的变化。第一句中“上瑶台”,这是写影的动,隐含着光的动。为什么用“上”,不用“下”,因为红日逐渐西沉了。第二句“扫不开”写影的不动,间接地表现了光的不动。光不动影亦不动,所以凭你横扫竖扫总是“扫不开”的。三四两句,一“收”一“送”是写光的变化,由此引出一“去”一“来”影的变化。花影本是静态的,诗人抓住了光与影的相互关系,着力表现了花影动与静,去与来的变化,从而使诗作具有了起伏跌宕的动态美。

  写光的变化,写花影的变化,归根到底是为了传达诗人内心的感情变化。“上瑶台”写花影移动,已含有鄙视花影之意;“扫不开”写花影难除,更明现憎恶花影之情;“收拾去”写花影消失,大有庆幸之感;“送将来”写花影再现,又发无奈之叹。诗人巧妙地将自己内心的感情变化寓于花影的倏忽变化之中,使诗作具有言近旨远,意在言外的含蓄美。

  花影本来很美,诗人却“几度呼童”去“扫”,原来诗人是用讽喻的手法,将重重叠叠的花影比作朝廷中盘踞高位的小人,正直的朝臣无论怎样努力,也把他们清除不掉,去了一批,又上来一批。“上瑶台”写花影移动,已含有鄙视花影之意;“扫不开”写花影难除,更明现憎恶花影之情,比喻正直之臣屡次上书揭露也无济于事,小人暂时会销声匿迹,但最终仍然会出现在政治舞台上。“收拾去”写太阳刚落,花影消失,大有庆幸之感;“送将来”写明月东升,花影再现,又发无奈之叹。诗中暗喻小人高位,拂之不去。太阳落犹神宗崩,小人俱贬谪,明月升指改朝换代,小人不穷。

  诗人巧妙将自己内心的感情变化寓于花影的变化之中,使诗作具有言近旨远,意在言外的含蓄美。全诗构思巧妙含蓄,比喻新颖贴切,语言也通俗易懂。

苏轼简介

唐代·苏轼的简介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 苏轼的诗(2851篇)

猜你喜欢

漫兴 十六

元代王冕

自笑青云远,谁怜白发孤?艰难知道路,潇洒问江湖。

事业留诗卷,田园入画图。

闵忠

宋代方一夔

弱冠知名动紫宸,两朝际遇荷恩深。身先赴义人争死,天不成功泪满襟。

自郑有谋归华氏,舍湘无地托王琳。鞠躬待死无馀事,不负朝廷不负心。

蝶恋花 七月二十七再至其地不遇其人,因书二十五日赠叶事

卢青山

渐向二毛生冷凛,对汝韶年,欲语心先忍。时节已无花可赠,赠君一叶忧君哂。

十二重楼光不定,莫梦浮槎,苦觅伊人信。梦短当愁情不尽,梦长更怯情难任。

诉衷情第三体 苦雨

清代严曾杼

风欺雨妒恨无情。摧折满园春。花几度,最销魂。愁人梦里听。

好月似高吟。恁难寻。欲借花痕寄远心。不胜簪。

偶因购石作墙为里侩所阻将聚众斗矣急以诗代柬求王铁崖茂才解围事后喜而录之

清代蔡廷兰

君家世居铁铁尾,约去吾乡未三里。婚姻况乃朱陈谐,肥瘠岂如秦越视。

我昨鸠工版筑兴,偶向君邻购石子。物各有主原非偷,售而得之乌容已。

冬夜听雨戏作

宋代陆游

少年交友尽豪英,妙理时时得细评。

老去同参惟夜雨,焚香卧听画檐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