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邪入正的成语故事


回邪入正

拼音huí xié rù zhèng

基本解释犹言改邪归正。

出处隋·吉藏《三论玄义》卷下:“《百论》为回邪入正。”


暂未找到成语回邪入正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回邪入正)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历史出处
行百里者半九十 《战国策·秦策五》:“诗云:‘行百里者半九十。’此言末路之难也。”
及时应令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一回:“又忙着替孙子做了一套及时应令的棉袍褂,预备开贺的那一天好穿了陪客。”
初生之犊不畏虎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四章:“刚吃过早饭,人马全都汇齐,有些人震于闯王和李过的威名,不免惊惶,但有些人好像初生之犊不畏虎,磨拳擦掌地等待厮杀。”
一钱太守 清·李渔《无声戏》第二回:“成都有个知府,做官极其清正,有一钱太守之名。”
己之所不安,勿施于人 春秋·齐·管仲《管子·版法解》:“度恕者,度之于己也。己之所不安,勿施于人。”
防患于未然 《周易 既济》:“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乐府诗集 君子行》:“君子防未然。”
刻骨铭心 唐 李白《上安州李长史书》:“深荷王公之德,铭刻心骨。”
如法炮制 宋 释晓莹《罗湖野录》第四卷:“若克依此书,明药之体性,又须解如法炮制。”
坏法乱纪 西汉 戴圣《礼记 礼运》:“故天子适诸侯,必舍其祖庙,而不以礼籍入,是谓天子坏法乱纪。”
举贤任能 《礼记 大传》:“三曰举贤,四曰使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