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地千里的成语故事


赤地千里

拼音chì dì qiān lǐ

基本解释赤:空无所有。寸草不生的地面有千里之广。形容因天灾人祸而造成广大农田没有收成的惨状。

出处《新五代史 唐庄宗纪上》:“克用兵大掠晋绛,至于河中,赤地千里。”


赤地千里的典故

春秋时期,卫灵公到晋国去途中夜宿濮水上游,夜半听到神秘琴声,他命乐官师涓记录下来,会见时给晋平公演奏。晋国乐官师旷说这是亡国之音,晋平公还意犹未尽。第二次演奏时大风大雨相随,后来发生大旱,三年之内造成赤地千里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赤地千里)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历史出处
浇风薄俗 唐 陈黯《辩谋》:“得之则逸身丰家,不得则嫉时怨命,噫,此真浇风薄俗者之心也。”
石枯松老 金·丘处机《水龙吟·道运》词:“海移山变,石枯松老。”
悬而未决 孙中山《救国之急务》:“已将一切问题决定,惟有如何处置国会一层,悬而未决。”
穷途潦倒 傅抱石《<郑板桥集>前言》:“他的一生,尽管够得上是盘根错节,穷途潦倒的一生。”
处之泰然 先秦 孔子《论语 雍也》:“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宋 朱熹注:“颜子之贫如此,而处之泰然,不以害其乐。”
疑邻盗斧 战国·郑·列御寇《列子·说符》:“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也。”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乐府诗集·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处实效功
无时无刻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自是行忘止,食忘餐,却像掉了一件东西的,无时无刻不在心上。”
孜孜以求 孙犁《芸斋琐谈》:“因为他那种孜孜以求、有根有据、博大精深的治学方法,也为人所熟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