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思而后行的成语故事


三思而后行

拼音sān sī ér hòu xíng

基本解释三:再三,表示多次。指经过反复考虑,然后再去做。

出处《南齐书·公冶度》:“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三思而后行的典故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他的弟子周游列国推销他的仁政,在鲁国碰壁后,他在离开卫国的途中总结在鲁国的经验时,对他的女婿公冶长及子贡等人说:“鲁国执政的人中只有季文子处事不冲动,三思而后行。”弟子们赶紧把他的言语进行记录。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三思而后行)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历史出处
所作所为 明 李贽《答周西岩书》:“我不识渠半生以前所作所为,皆是谁主张乎?”
广阔天地 毛泽东《<在一个乡里进行合作化规划的经验>一文按语》:“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前脚后脚
大开方便之门 明 冯惟敏《僧尼共犯》四:“谁想巡捕老爷大开方便之门,放俺还俗,便成配偶。”
秽德垢行 宋 叶适《辩兵部郎官朱元晦状》:“中材解体,销声灭影,秽德垢行,以避此名。”
黄耳传书 《晋书·陆机传》:“初机有俊犬,名曰黄耳,甚爱之。既而羁寓京师,久无家问,……机乃为书以竹筩盛之而系其颈,犬寻路南走,遂至其家,得报还洛。其后因以为常。”
羽旄之美 战国·邹·孟轲《孟子·梁惠王下》:“百姓闻王车马之声,见羽旄之美。”
纵横天下 元 陈以仁《存孝打虎》第一折:“黄巢纵横天下,朝中文武并不以社稷为重。”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春秋·鲁·孔丘《论语·宪问》:“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二三其意 《三国志·袁绍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是时外为御难,内实乞罪,既不见赦,而屠各二三其心,临阵叛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