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而待毙的成语故事

拼音zuò ér dài bì
基本解释坐着等死。比喻遭遇危难而不采取积极的坐着等死措施。
出处语出三国 蜀 诸葛亮《后出师表》:“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
暂未找到成语坐而待毙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坐而待毙)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支支吾吾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五回:“我既这等苦苦相问,你自然就该侃侃而谈,怎么问了半日,你一味的吞吞吐吐,支支吾吾?” |
眼空一世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11卷:“腹饱万言,眼空一世。” |
颐指气使 | 唐 元稹《追封李逊母崔氏博陵郡太君制》:“今逊等有地千里,有禄万钟,颐指气使,无不随顺,所不足者,其唯风树寒泉之思乎!” |
自我批评 | 邓小平《在北方局党校整风动员会上的讲话》:“我们不但要有自我批评的精神,还要有批评的精神。” |
易子而教 | |
箪瓢屡空 | 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
逸游自恣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梁冀传》:“少为贵戚,逸游自恣。” |
夜深人静 |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深夜人静,为何叩门?” |
胸有成竹 | 宋 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
杜绝言路 | 《后汉书·袁绍传》:“操欲迷夺时明,杜绝言路。” |